妈妈是超人第三季已经和大家见面了,而立马上了热搜的是安迪的奶奶,宠自己的孙子的一个霸气的奶奶,可是看过先导片的一定知道安迪和妈妈黄圣依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好,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小编就来说说吧。
1
前几天,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开播,黄圣依和儿子安迪冲到了微博热搜榜。
无数网友表示,被6岁小安迪的霸道总裁范扎扎实实地圈粉。
在《妈妈是超人3》里,一开场任务是孩子帮助妈妈搭配开场造型,其他孩子都觉得好玩,表现得特别积极,配合妈妈们穿衣打扮。
只有安迪却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躺在沙发上,对妈妈黄圣依的所有要求都在表示:拒绝。
她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黄圣依:去上学要穿衣服,每天早上你穿这么好看。
小安迪:我穿的不都是校服吗?我没有穿好看的衣服呀。
黄圣依:那你给我准备个校服吧!
小安迪:你校服你自己知道在哪儿吧!
黄圣依:我不知道我的校服在哪儿,那你去给我找一个吧!
甚至安迪还用行动表示,我不想配合你。但霸道总裁的标准就是外冷内热,说是不干,却还是为黄圣依选了一件外套。
等到黄圣依去试衣服的时候,他又立马积极行动起来,一改之前颓废的霸道总裁风,帮妈妈选好各种搭配的衣服。
等黄圣依换好衣服做好造型,再次询问安迪的意见,安迪的表现又回到了之前霸道总裁的样子。
问他,给其他小朋友带点东西的时候,他果断拒绝;黄圣依让他出门送送自己,他也坚决不送,干脆背对着她,甚至最后还躲到了茶几底下。
直到她们母子二人参与到接下来的入学考试,才知道安迪的“霸道总裁”的根源。
在入学考试中,需要妈妈和孩子同答一个题来评判妈妈对孩子的了解,根据问题的答案最后会给妈妈们一个分数。
在妈妈们的入学考试环节,对于问题:“如果进入太空,你会带哪一件东西?”黄圣依以为安迪会带着心爱的奥特曼,结果,他的回答是:“氧气罐”。
问到:“想让爸爸妈妈变老吗?”他的回答是:“想爸爸妈妈变老,因为爸爸妈妈变老了我就长大了,我就可以做很多自己的事情。”
最后一个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的时候,安迪会感到孤单吗?”,更没想到安迪的回答是:“不孤单,我习惯了!”
到环节的最后,贾静雯获得了满分,霍思燕也得到了80分,而黄圣依却只拿到了28分。
正是黄圣依的这28分,造就了小安迪的“霸道总裁”。
2
回顾小安迪在节目里的一开始的表现,他总是习惯性地说不,拒绝黄圣依的所有要求,但在妈妈的一再催促和期待下,才按妈妈的要求去挑选衣服。
很多人都认为小安迪的内心是外冷内热,是妥妥的霸道总裁范。
但在我看来,他的外冷,他的刻意拒绝妈妈的要求,就是在索取和渴望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心理学上有一个依恋理论,“婴儿和年幼的孩子,和母亲(或者其他永久看护人)建立一种温暖的、亲密的、持久的关系,在这个依恋关系里,双方都能感觉满足和喜悦。”
甚至这种关系还会在孩子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在和母亲的互动中,孩子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的积极回应,就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产生矛盾和回避。
而这种矛盾和回避的孩子,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孩子的表现看着很成熟,不依恋父母;他们倾向于过分依靠自己来解决困难,回避和母亲的接触,从而避免母亲的拒绝和责罚带来的伤害的绝望。
所以,尽管小安迪的内心是渴望妈妈的怀抱和温暖,但他却强迫自己成熟起来,不敢再依恋父母了。
正如在节目里的入学考试一样,在问到“想让爸爸妈妈变老吗?”
小安迪选择了:“希望爸爸妈妈变老”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变老了我就长大了,我就可以做很多自己的事情。”
从这个理由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内心已经不依恋父母了,因为只有对这个阶段不满意的人才会去憧憬下一个阶段。
而反观《爸爸去哪儿》5里,节目组设定了一次与Jasper关于爸爸变老的话题问答,当被问道:“你怕不怕爸爸变老?”
Jasper则以一种悲伤而坚定的语气答道:“不要!因为我不喜欢老。我没有看过爸爸变老。”
Jasper和小安迪截然不同的选择,就说明他们在孩童阶段得到的依恋关系是不一样的,Jasper感受到的是安全的依恋关系,他很享受、迷恋这个阶段,他不能失去爸爸。
重新看他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会感到孤单吗?”,这时候就能直白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哪有六岁的孩子会不怕孤单,只是他对所渴望的父母陪伴,产生了绝望和伤害,所以才刻意压抑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需求,不敢表达自己内心“希望不孤单”的愿望。
所谓的霸道总裁、外冷内热,其实是内心受了伤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爱护。
3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想,到老了还想,还想。世界上无论什么名利呀,地位呀,什么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所以,根本没有喜欢和习惯孤单的孩子,每一个习惯了“孤单”的孩子,都曾无数次地渴望着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只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慢慢放下了内心的那份期待。
黄圣依去年参加《星空演讲》,她说为了保护孩子,把安迪藏在了奶奶家里,不敢接送孩子上学,不敢和他一起去游乐场。
这样的黄圣依,如何能给小安迪一个安全舒适的童年依恋关系呢,很多父母也像黄圣依一样,说了为了孩子好,拼命努力、付出一切,到头来,换来的是孩子的冷漠和孤独。
或许现实里,艰难的生活必须让一些父母赚钱养家,无法陪伴孩子,但这不该成为孩子缺失爱与依恋的理由。
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之前看到网上流传着一个成都妈妈朋友圈截图,讲她因为自己工作太忙,经常要去外地出差,没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和学习。
为了弥补不能陪伴孩子的遗憾,每次出差之前都会给儿子写一封信,信的内容都会进行精心设计,加入一些小故事或游戏。
而他的儿子就乐在其中地和妈妈玩这个写信游戏,一点都不觉得孤单。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看质量,而非数量;孩子更看重实质的情感,而非形式的作为。
哈佛心理学家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是父母“假装在陪伴”,这样比缺席的情况还严重,因为这样父母的行为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事情。
真正的陪伴,并不是要求父母全天候地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用心地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地给予温暖的回应。
我希望,父母每一次的陪伴,都能静下心来,放下手机,放下浮躁的一切;
每一次陪伴,都能看着孩子的双眼,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渴望和期盼,给予温暖而踏实的回应。
每一次陪伴,都能享受和孩子一起长大、一起欢乐的感觉,去体验孩子每一秒的欢声笑语、每一次的愁眉苦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