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
一个无波无澜,商家都不愿花力气营销的节日。
网友调侃得也是非常真实了↓
最哭笑不得的是,微博当天的热搜也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梗”↓
网友直呼:这俩热搜放一块儿,太故意了!
不过有一说一,第一个热搜里,男友在领证前发给岳父的短信,读来也的确颇为感动。据说小夫妻领证前,女方父亲一直也不肯同意,但也无法反对。而也正是这几条言辞恳切的短信,让爱女心切的老父亲最终欣然同意。
有网友感慨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也有网友嗤之以鼻:结婚前说得都很好,结婚后全部都拉倒,不算新鲜。
相比之下,还是第二条热搜的场景更像人间真实↓
寥寥几行对话里,爸爸对女儿的宠溺,令人动容。
想起了电影《剩者为王》中,饰演舒淇父亲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那段长达3分钟的著名独白:
这场戏,金士杰老师用精湛的演技,把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
父爱,从来深沉。尤其是中国式的父亲们,总是不善言辞,沉默地付出,总是严肃得不苟一笑。但他们对儿女的爱,从未减少,一直隽永如微风,始终广博如山海。
父爱有很多种,有《父与子》里那种幽默欢快的俏皮,有《背影》里寡言倔强的温柔,还有像朋友般平等散漫的交流——比如王朔的《致女儿书》。
一向言语犀利的王朔,在书中温情款款又带着一贯的辛辣: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我靠,不带这么聊天的。
他也会面对女儿的质问,卑微又内疚地自省: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嘴里说最爱你,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使你的人生像残月,这就是我,你讲“倒霉”也不为过。
谁会想到,在文坛怼天怼地怼世界的王朔,有一天也会近乎委屈地喃喃自问: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希望你的父亲不是我。我小时候这样想过,我那时想将来我要有孩子绝不让她这样想。人家讲,当了父母才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我是有了你才知道孩子的更不容易和无可选择。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在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的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
书中,他向女儿诗意地描述死亡:永恒是一副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
很多落笔处,文字都极其优美和细密。王朔在这个私人情感领域里倾身投入,袒露挚爱亲情,这在他以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其中《致女儿书初稿》就是一篇上乘的抒情散文,浓情炽爱,此时心情;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是显露王朔本人真实心性的性灵文字。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为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做人是一件麻烦的事,所有说法和实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好像一生都在和这个东西挣扎,分辨力越强这空隙越深不见底,最后似乎只好把这空虚视为答案和真相。孝,实在是弱者之间可怜的互相拴对儿的口头承诺。当年和爷爷吵架,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要求出生的。想到你,越发感到这话的真实和分量。你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处处照出我的原形。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狂傲的作家
在女儿面前
变成了慈祥的父亲
从宇宙洪荒
写到生老病死
下笔惊艳,辞藻温柔
有了孩子之后,才会褪去天真
成为父母之后,才会理解父母
从丈夫到父亲的进阶
也是从爱情到责任的成长
生命的轮回与神奇之处
也恰在于此